12月19日下午5点,环境式沪剧《日出》在汾阳路150号上海沪剧院百年老建筑结束第一次带妆联排。首批观众发出赞叹,“太棒了。”舞美人员调整灯光,准备晚上7点半第二次联排。饰演陈白露的郜逸萍来不及吃饭,先换发型,“为了更符合时代特征。”12月23日,环境式沪剧《日出》将在汾阳路150号尚沪·演艺新空间首演,至2025年1月5日首轮演出16场。
汾阳路150号位于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上海沪剧院尚沪·演艺新空间所在的1号楼属于早期仿古典式花园住宅,具有典型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它的二楼大厅为重点复原部位,也是《日出》演出地。“沪剧吸引年轻人,需要和当下审美相结合。” 上海沪剧院院长吴巍说,“《日出》演出场地在衡复风貌保护区,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与代表上海风貌的沪剧相得益彰,与海派文化融合共生。”
1982年,上海沪剧院首次将曹禺经典作品《日出》搬上沪剧舞台,曹禺看后表示,“沪剧的改编有上海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沪剧艺术的优势和特长,非常大众化。”《日出》由此成为沪剧代表剧目之一,上演至今四十多年,常演常新。
上海沪剧院制作出品,上海精文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一台好戏联合运营的环境式沪剧《日出》保留舞台版《日出》经典唱段。郜逸萍饰演陈白露,钱思剑饰演潘月亭,裘隆饰演李石清,丁叶波饰演方达生,葛聪聪饰演黄省三,师越饰演小东西,刘敏杰、徐正芳、童慧洁、江紫珊、万子涛等参演。闻小炜执导,李颖、熊妍钦担任剧本整理改编,汝金山担任音乐唱腔设计。
环境式沪剧《日出》时长120分钟,80位观众在汾阳路1号楼二楼进行环绕式观演。部分场景中,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如提灯寻找“小东西”。押解“小东西”等三楼演出场景,通过即时投影回传两楼多媒体大屏。
“我们每次排练完《日出》,都被剧情感染,忍不住要哭一哭。” 郜逸萍说。“比起常规舞台,环境式沪剧离观众更近,需要我们用饱满的表演、充沛的活力吸引他们的目光,还要反复练习麻将戏,以免被对面的观众看出牌不对。”郜逸萍的话得到老演员钱思剑共鸣。61岁的钱思剑在《日出》饰演潘月亭,“院里通知我演出《日出》时,我有过忐忑。以前我多演英雄人物,没有尝试过潘月亭这样的角色。”
《日出》联排,钱思剑感受到小剧场的不一样,“观众翘个脚,都可能碰到演员。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回头也可能影响我们。”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演员,钱思剑迅速调整,“这版《日出》喜怒哀乐很强烈,咫尺之间的观演距离更让观众获得满满的情绪价值。”用制作人沈传辰的话来说,“这一版《日出》前半场让人看得开心,后半场往‘悲’里走,但是不‘丧’,陈白露用死做出最后的抗争。”
非上海本地观众能看懂这版沪剧《日出》吗?《日出》排练阶段,吴巍邀请八位新疆观众来看戏,“他们不懂沪语,但是完全进入曹禺故事的情景中。观众不需要会唱沪剧或者说沪语,也能加入互动行列。”
《日出》联排现场,旋转座椅已经安装到位。沈传辰表示,“旋转座椅方便观众调节观演角度。我们本来为《日出》安排70个观众席,一台好戏工作人员提出55厘米固定座椅变成50厘米旋转座椅,同时填平台阶,增加到80个观众席,并确保每个观演区域都能听到一样的声音,如果有声场遮挡,宁愿不要这个座位。”
为让观众能快速走入“戏境”,《日出》根据老建筑空间格调,结合多媒体、光影秀和AI互动,打造集多媒体、装置艺术、互动于一体的全新演艺新空间。来自长三角的国家级非遗瑰宝“苏绣”和“东阳木雕”亮相《日出》。“苏绣皇后”姚建萍设计并手工刺绣的三件高定旗袍穿在“陈白露”身上,“木雕泰斗”陆光正运用“东阳木雕”传统雕刻技法,制作雕花檀木箱与牌桌旁的座椅。
吴巍表示,《日出》开一个好头,年轻的演员、年轻的形式、年轻的环境式剧场会吸引年轻观众,“未来会有更多上海戏曲新作带来惊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