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丁近影 王凯 摄
我一直觉得一座高等级现代化的综合性剧院的诞生,是海内外优秀剧节目纷至沓来的基础和保证。在26年前,上海大剧院率先担起了这个艺术殿堂和城市文化地标的责任。这个计算逻辑简单说就是:大剧院几岁了,艺术节差不多就办几届了。
在剧院里工作的时间真的是很久了,久到早已模糊了自己到底是一个剧院人,还是一个老观众的界限。在这两个身份的不断切换中,我在剧院度过了近三十个年头,每年看200场演出早已是常态,每天不是在剧院就是在去剧院的路上。而每年上海最好的季节——秋天,我的时间表就自动变成艺术节月历,也一定意味着,一年中最忙碌的一个月到了,痛苦并快乐着的艺术节时间开始了。每年如此,一期一会。
有痛苦,是作为剧院人,必定要面对数量可观的参演剧节目,做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取舍。艺术节的一个月,上海大剧院的30天,完全没办法满足所有演出团体和海内外艺术家充沛丰富的展演需求。今年,我们早早确定了阔别大剧院舞台23年后再访上海的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就要忍痛放弃北京人艺和马林斯基。要知道,北京人艺今年的五部大戏集中来访,距离上次“甲子之约”北京人艺60周年为期20天驻演上海大剧院的盛况已经过去12年了。奈何档期冲突,只能割爱。但观众是幸福的,这边厢是《斯巴达克斯》展现英雄主义的力与美,彼处是《茶馆》《哗变》的全明星阵容再现经典,同一时刻,与浦西隔江呼应的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之声……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每一个剧场,在这一个月中,就像一只只盛放艺术瑰宝的容器,各自光彩迷人,散落在城市的灯火繁华处,汇聚成每一个夜晚的星光璀璨、生机盎然。
所以,在艺术节时间里,当剧院人患上选择困难征、忙碌综合症时,恰恰是上海市民乃至全国剧迷、舞迷、乐迷的快乐时光。作为资深观众一枚的我,也同样享受着穿梭于各个剧场、音乐厅、美术馆的幸福。这种快乐,来自现场舞台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每当坐进剧场,等待大幕开启,好戏上演,“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长或短的二三个小时里,台上演绎的悲欢离合,人间况味,仿佛你也身在其中,直到曲终人散。有时是带着欢喜离开,有时是枕着回味入眠。无论怎样,一次次现场,都会成为我人生记忆中美好而独特的一个个瞬间,也会幻化成我们对生活和未来有更多期待和向往的又一个起点。我深深着迷于此,也希望这种物质产品无法替代的快乐和幸福感在未来更多的艺术节时间里,更多的剧场空间里被更多的观众去体验,再分享,成回忆。这座城市因为这些作品而生动,因为这些观众而可爱。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